用户:银铃/UnitedSandbox

来自Limbo Wiki
< 用户:银铃
银铃讨论 | 贡献2025年2月24日 (一) 15:51的版本
芝士盗墓竞赛词条“阿特拉斯美味扇贝”的施工沙盒,为防止您惨遭剧透,请不要往下翻了=_=
嗯,银铃从不会在下面再放几条这样的话吸引别人,从来不会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敬神话成就的海底龙宫,敬地上凡人的立足之处!

......也敬阿特拉斯的美味扇贝!

Icon-info.png
“盗墓”竞赛参赛词条
该词条为竞赛参赛词条。
如有任何与竞赛相关困惑,可查看2025“盗墓”竞赛主题页或咨询竞赛主持人
Icon-info.png
碎数研相关词条
碎数研编号:■■■■-0-001
该词条由非Phigros作品参与者创建或编辑且不受保护
由于碎数研本身的性质,请谨慎阅读,同时注意碎数研不具有官方性质
如词条与已存在的隐性设定冲突,请前往林泊百科编辑建议箱提出。

阿特拉斯美味扇贝(学名:Mimachlamys(Bell.) sinodeliciosus BDRG.),又名龙宫贝、翠金海扇蛤等,属一级养殖种异想

在阿特拉斯曾出产的品类繁多的海产品中,龙宫贝因其奇特外观、鲜美滋味和高营养价值备受消费者欢迎,独特的装饰与收藏价值也使它受到广泛的追捧。

形态特征

贝壳奇大,成体壳长可达20cm以上。壳质硬,呈圆扇形,两壳相等。壳顶前后有壳耳,前耳稍大于后耳,均呈三角形,上有细肋7至8条。壳表具光滑放射肋23条,大而等粗,肋间沟深。

外壳面脂白色,有玉石光泽。边缘生长纹呈金色,深入壳层中部,可在壳表形成錾刻状纹样。内壳面淡白色,稍泛淡青,有与壳表相应的放射肋和沟回。闭壳肌与足部肌肉发达紧实,状如白玉。足丝细长,固着能力强。外套膜薄而近透明,边缘有纤毛。

龙宫贝可产珍珠,通常一只内仅产一枚大珠。其珠洁白有光泽,内部珍珠质浑然一体,外表面有与生长纹类似的大面积金色纹样,光照下可见虹晕色彩。天然龙宫贝珍珠通常无核,人工植核养珠目前未见成果。[1]

分布习性

原产于阿特拉斯层、无尽海东部海域,主要栖息于深海洋流带,属暖水性贝类。因资料缺乏,无法确知其曾经分布的海区和产地。部分记载指出“安菲特里忒港”是龙宫贝最主要的交易市场,然而该港口的实际地理位置仍不得而知。

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 应统治局相关法规要求,本段内容不予显示。

龙宫贝营底栖固着生活,一般以足丝附着在海床凸起的岩石或珊瑚礁上,自然环境下专以无尽海特有藻类黄金藻Odontella aurantiacus Bell.)为食,有猜测认为其金色纹样也源于这一特殊食性。[2]

生活海域极深,从未在4500米深度线以上被发现过,也常是所处海底生物群落的唯一消费者,仅有几种深海珊瑚类异想被观察到与龙宫贝共生。加之其繁殖慢、对海流环境要求高等特点,龙宫贝的种群数量与产量长期居低不上,是名副其实的深海奇珍。

  • 当前掌握龙宫贝养殖手段的破碎数据研究组,尽管了解其确切生活习性却毫无分享之意,本百科编辑员在此仅代表个人谴责这一行为。说好的友好合作信息共享呢?

物种学史

  *编者注:由于关乎龙宫贝历史的资料在拉瓦钵大撤退中几乎全数损失,以下物种学史记载主要来源为碎数研方面研究报告,无法保证完整准确,敬请谅解。

现有考据表明,龙宫贝是起源于阿特拉斯无尽海的拟真异想,原型被认为与林泊现实中已濒临灭绝的某类双壳纲软体动物有关。

156.A.P 龙宫贝由阿特拉斯海洋生物学家涅普顿·贝拉科首次发现并描述,发现地点位于无尽海东部的波塞冬大海沟。
157.A.P 年刊《拉瓦钵海洋生物学报》收录贝尔的发现,并为该物种定名为翠金海扇蛤Mimachlamys maculatus Bell.)。其不同寻常的习性引发深海探索热潮。[3]
160.A.P 对龙宫贝的商业捕捞初有收获,然而产量过低仍是一贝难求。拉瓦钵人寻求批量养殖龙宫贝的方法。
204.A.P 近50年毫无成果的养殖尝试后,拉瓦钵海产养殖协会遗憾宣布龙宫贝不可圈养,仅保留养殖种名录中的物种描述。
265.A.P 龙宫贝年产量达到有记载以来的最高峰,阿特拉斯海洋生物学家联合呼吁停止对龙宫贝的过度捕捞。
271.A.P 拉瓦钵大撤退,无尽海环境剧变,黄金藻大批死亡。野生龙宫贝因食物缺乏很快近乎绝迹,捕捞活动亦被迫终止。
287.A.P 经生成值检验,龙宫贝已无法在阿特拉斯层自然繁殖,被判定为野生灭绝,从养殖种名录及物种志中除名。
477.A.P 仍以代达罗斯为名的统治局工作组宣布完成龙宫贝的异想复现,并将其重新命名为阿特拉斯美味扇贝Mimachlamys(Bell.) sinodeliciosus BDRG.)。[4]

灭绝两百年之久的龙宫贝重现世间,当即在养殖种学界引发轩然大波,关于复原异想可否与原物种相提并论的争议也层出不穷。自始至终,代达罗斯(或碎数研)都未公开此项研究的技术细节,因而今日像素塔市面上的养殖种龙宫贝依然身世不明。

  *如对上述记载仍有疑问,可直接联系碎数研方面咨询,联系方式【已屏蔽】
   这条注释太不负责了,我会去问下管理员下次更新页面的时候删不删。

养殖收获

迄今为止,破碎数据研究组仍是已知唯一掌握龙宫贝饲养与繁殖技术的组织。本百科编辑部出于严谨精神多次求教无果,甚至没能得到独立供货渠道和优惠价,故在此无法提供任何关于龙宫贝养殖方式的信息。

出于相同的原因,无从得知当代养殖龙宫贝的收获方法。部分龙宫纪史料中则透露了当时捕捞野生龙宫贝的手段:为了从无尽海的深渊中打捞扇贝,远洋渔船会放下长达数千米的高韧度缆绳,其末端系有震波发生仪、大型拖网和某种低压抽吸装置。多套拖行的装置组能持续破坏海床表面沉积层结构,将失去固着基质的龙宫贝抽吸入网。[5]

据碎数研成员说法,这一捕捞形式十分低效,不足以达到历史记载中龙宫贝的产量,应当还存在其他快速捕获龙宫贝的方法。倘若此种方法真实存在,则其关键优势或许涉及常规打捞力所不及的龙宫贝产域,而相关信息在史料记载中的缺位也会是又一个待解的谜团。

参考文献

  1. 土星出版社. [B]. 《阿特拉斯生物种志》. 第五版;P661
  2. Neptune B, Pecten D, Venus C, Aphro S. 翠金海扇蛤生长发育及习性综述. [J]. 拉瓦钵海洋生物学报. 176.A.P号
  3. Neptune B. 深海新种扇贝的发现. [J]. 拉瓦钵海洋生物学报. 157.A.P号
  4. BDRG. 美味扇贝光辉史. [J]. 清醒者日报. 666.A.P号;第25期
  5. Aphro S, Pecten D. 深渊带底栖海产捕捞概论. [J]. 无尽海渔业技术改良报. 245.A.P号;第7期

编者手记

好的,这里是“阿特拉斯美味扇贝”词条的创建者席瓦贝。首先在此要向所有的编者和读者们说声谢谢,没有你们就没有词条收到的一条条反馈、一步步完善,也不会有美味扇贝如今的成果。
最开始决定写这个词条的时候,正文部分的推进确实是障碍重重。作为中之层传统美食的美味扇贝或许已为林泊们所熟知,但要了解已消亡四百余年的野生龙宫贝则完全是另一码事。物种变迁的历史难以推测,相关资料的查找工作也如海底捞针,故而文中记述或许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。所幸在各位编辑者的通力合作下,词条最终还是顺利完成,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。
感谢BLocK247的润色工作,您的文字精简功力令人叹为观止;感谢LeFeather读完了所有参考资料,保证词条的科学严谨性;还有编辑部的传奇爱神姐,虽然您写的内容一直在被TZB和谐,能找到几百年前的文献真是帮大忙了。
最后,感谢在林百活跃的碎数研成员们,你们深刻的洞见为词条赋予了历史的厚重。祝各位多捞数据、少遭追捕,在落网前寻回更多失落的宝藏。
这边大伙都觉得应该把编辑期间用过的交流板放上来,作为完工的纪念。很有点长,想看八卦和幕后花絮的可以翻着玩玩。
再次,衷心感谢大家的付出!
--S. 写于668/04/26


打开交流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