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记笔记]概念的内涵与外延
概念的内涵是指: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,即对于对象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属性;也就是说,缺少了这些属性,对象便不存在了。
概念的外延是指: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范围。确定一对象是否属于概念外延,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该概念的内涵。
例题:分析一个概念——“仁”
从概念的内涵上而言:
仁,爱人也。也就是说,“爱人”构成了“仁”这一概念的内涵。
内涵的运用:“仁”与“仁政”是不同的,因为“仁是爱人”,而“仁政”则是对政治的诉求,“仁”这一概念,不是“仁政”这一概念。
从概念的外延上而言:仁,是反映“仁”这一本质属性的对象的范围。因此,孔子的的仁是有范围的,而且,孔子之仁、墨子之仁、老子之仁,都是不同范围的。
内涵与外延,是被广泛运用于概念分析的一个方法。这个方法的前提是,我们通过概念来认识、指称、分辨事物。
也就是说,通过对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分析,可让我们对概念进行清晰界定,从而准确把握概念。异想概念的简单锚定方法。锚定,既稳定该异想之物的概念构成,又明确划分了概念使用范围,若划分不明确,容易导致亚种滋生。
在现实的生活、生产中,概念的外延与内涵,则广泛运用于合同、法律法规、专业名词等概念解释上。也正是因为提前设定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一性,我们得以在一定范围内,可对概念所指称的事物进行谈论、交流。小圈子里的统一口径
但是,当涉及跨行业、跨专业、跨文化交流时,同一个名词所构成的一个概念,往往容易被误解,所以有时候亚空间内四级五级的异想到主塔等级会降,尤其是与公众认知相左时。这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次可被拿出来,从而交流双方可以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叠区域共识进行交流、讨论。
反变关系:内涵减少的概念外延较大,内涵较多的概念外延较小。比如动物具有的本质属性人都有,但人具有的本质属性动物未必都有。
限制: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,缩小外延,从属概念得到其种概念的逻辑方法。限制的语言形式,有时是在名词前加定语,下定义往往意味着缩小但有的不是。限制必须在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,单独概念没有种概念,不能限制。
概括:概括是通过减少内涵,扩大外延,从属概念得到其属性概念的逻辑方法,也是思维抽象化的基本形式。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。定义是用准确的文字解释概念。概括的作用,是把具体概念一般化。如果一个定义过窄可以用概括的方法适当修正。虽说是修正,但是概括能力太差的话还是会导致概念重新逸散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