碎
□□□□:修订间差异
来自Limbo Wiki
小无编辑摘要 标签:(旧)WikiEditor |
小无编辑摘要 标签:(旧)WikiEditor |
||
第1行: | 第1行: | ||
{{碎数研}}{{“回归”竞赛}} | {{碎数研}}{{“回归”竞赛}}{{title| }} | ||
__notoc__ | __notoc__ | ||
<div class="lw-treediv 0 1 2" style="> | <div class="lw-treediv 0 1 2" style="> | ||
=<center>生榫阗卯</center> | <span style="font-size:2em><center>生榫阗卯</center></span> | ||
<poem>生榫,是一类血管暴露于外骨骼或皮肤外,同时带有大量缝线的人造异想生物的统称,其外露部分具有极快的再生效率,且通常生理形态、形态功能较同结构自然异想生物有所缺陷,如进化不完全的口器、鳞片,在对应充足营养的情况下可恢复。 | <poem>生榫,是一类血管暴露于外骨骼或皮肤外,同时带有大量缝线的人造异想生物的统称,其外露部分具有极快的再生效率,且通常生理形态、形态功能较同结构自然异想生物有所缺陷,如进化不完全的口器、鳞片,在对应充足营养的情况下可恢复。 | ||
在接近特定部位生榫或动物器官时,其将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并将表面的血管、肌肉组织等通过缝线互相结合。与生榫结合的自然生物,标记为阗卯。 | 在接近特定部位生榫或动物器官时,其将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并将表面的血管、肌肉组织等通过缝线互相结合。与生榫结合的自然生物,标记为阗卯。 | ||
第8行: | 第9行: | ||
<blockquote> | <blockquote> | ||
<span style="font-size:1.3em;">“化蛇”档案</span> | <span style="font-size:1.3em;">“化蛇”档案</span> | ||
外观:近似于鼓腹咝蝰,身宽圆而头尖,花纹有序分为23节在其体外排列,背生21根肋骨,通体洁白,间附有少量血管。头部鳞片不完整,肌肉裸露。 | 外观:近似于鼓腹咝蝰,身宽圆而头尖,花纹有序分为23节在其体外排列,背生21根肋骨,通体洁白,间附有少量血管。头部鳞片不完整,肌肉裸露。 | ||
健康状态:全长共计1.92m,最高处约1.33m。状态良好,生理活动不受影响。 | 健康状态:全长共计1.92m,最高处约1.33m。状态良好,生理活动不受影响。 | ||
{{TreeButton|show=1|name=实验记录}}<div class="lw-treediv 1" style="display:none;"><poem>实验1:将第7对肋的右肋骨从市端切下,放入培养液独立培养21天并观察。 | {{TreeButton|show=1|name=实验记录}}<div class="lw-treediv 1" style="display:none;"><poem> | ||
实验1:将第7对肋的右肋骨从市端切下,放入培养液独立培养21天并观察。 | |||
结果:实验对象在第3天时演化出异常的柔韧性,在第8天时椎头处可自主吸食营养液。 | 结果:实验对象在第3天时演化出异常的柔韧性,在第8天时椎头处可自主吸食营养液。 | ||
实验2:将实验对象放入空的培养基内,在培养基内另一端滴放营养液。 | 实验2:将实验对象放入空的培养基内,在培养基内另一端滴放营养液。 | ||
第21行: | 第23行: | ||
<blockquote> | <blockquote> | ||
<span style="font-size:1.3em;">“烛照”档案</span> | <span style="font-size:1.3em;">“烛照”档案</span> | ||
外观:形态接近兜虫,外骨骼为全黑,胸角尖端布有绿色花纹。背鞘下无翅,嵌有眼球一颗。附肢不规律生长分布,缝线垂于腹部下,兼有感知作用。 | 外观:形态接近兜虫,外骨骼为全黑,胸角尖端布有绿色花纹。背鞘下无翅,嵌有眼球一颗。附肢不规律生长分布,缝线垂于腹部下,兼有感知作用。 | ||
健康状态:全长共37cm,重102g。状态良好,生理活动不受影响。 | 健康状态:全长共37cm,重102g。状态良好,生理活动不受影响。 | ||
{{TreeButton|show=2|name=实验记录}}<div class="lw-treediv 2" style="display:none;">实验1:剪除部分附肢及缝线,观察。 | {{TreeButton|show=2|name=实验记录}}<div class="lw-treediv 2" style="display:none;"><poem> | ||
实验1:剪除部分附肢及缝线,观察。 | |||
结果:实验对象表现出异常的攻击性,附肢剪除后可见内部肌肉及其包裹的神经。 | 结果:实验对象表现出异常的攻击性,附肢剪除后可见内部肌肉及其包裹的神经。 | ||
实验2:等待其神经和附肢再生,称重。 | 实验2:等待其神经和附肢再生,称重。 | ||
第32行: | 第34行: | ||
结果:在外骨骼彻底失去活性后,眼球及神经主动与阗卯进行结合,完成移植。移植后视力约4.7,排异反应微弱,“烛照”无后续变化。 | 结果:在外骨骼彻底失去活性后,眼球及神经主动与阗卯进行结合,完成移植。移植后视力约4.7,排异反应微弱,“烛照”无后续变化。 | ||
实验4:使阗卯与正常的同类生物交配,检查后代的眼睛。 | 实验4:使阗卯与正常的同类生物交配,检查后代的眼睛。 | ||
结果: | 结果:约四分之一后代的右眼出现了与“烛照”相似的性状,在被取下后右眼仍能自主存活。证实阗卯产下的后代中存在结合了相似生榫的阗卯。</poem></div></blockquote>{{TreeButton|show=4|name=最新事件报告→}}</div> | ||
<poem> | <poem> | ||
<div class="lw-treediv 4 5 6 7 8 9 10 11 12 " style="display:none;"><blockquote> | <div class="lw-treediv 4 5 6 7 8 9 10 11 12 " style="display:none;"><blockquote> | ||
第84行: | 第86行: | ||
{{TreeButton|show=4|name=记录结束。}} | {{TreeButton|show=4|name=记录结束。}} | ||
{{TreeButton|show=23|name=最新事件报告→}}</poem></div></blockquote></div><div class="lw-treediv 23 " style="display:none;"> | {{TreeButton|show=23|name=最新事件报告→}}</poem></div></blockquote></div><div class="lw-treediv 23 " style="display:none;"> | ||
=<center><s>生榫阗卯</s></center> | <span style="font-size:2em><center><s>生榫阗卯</s></center></span> | ||
=<center>安提迈拉</center> | <span style="font-size:2em><center>安提迈拉(Antimera)</center></span> | ||
<poem>该异想外貌无法确定,其个体往往同时具有极大量其他生物的特征,器官与骨骼内存在大量神经且细胞保留了极高的全能性。 | <poem>该异想外貌无法确定,其个体往往同时具有极大量其他生物的特征,器官与骨骼内存在大量神经且细胞保留了极高的全能性。 | ||
2025年2月23日 (日) 16:39的版本
![]() |
“回归”竞赛参赛词条
该词条为竞赛参赛词条。
如有任何与竞赛相关困惑,可查看2023“回归”竞赛主题页或咨询竞赛主持人。 |
生榫,是一类血管暴露于外骨骼或皮肤外,同时带有大量缝线的人造异想生物的统称,其外露部分具有极快的再生效率,且通常生理形态、形态功能较同结构自然异想生物有所缺陷,如进化不完全的口器、鳞片,在对应充足营养的情况下可恢复。
在接近特定部位生榫或动物器官时,其将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并将表面的血管、肌肉组织等通过缝线互相结合。与生榫结合的自然生物,标记为阗卯。
最初的目击记录在4■■.A.P■月■■日的港湾颌山自然保护区,回收到两例生榫活体样本,编号为HA001与HY002,下称“化蛇”与“烛照”。报告修订时间:683.A.P■月■■日
“化蛇”档案
外观:近似于鼓腹咝蝰,身宽圆而头尖,花纹有序分为23节在其体外排列,背生21根肋骨,通体洁白,间附有少量血管。头部鳞片不完整,肌肉裸露。 健康状态:全长共计1.92m,最高处约1.33m。状态良好,生理活动不受影响。
实验记录
最新事件报告→“烛照”档案
外观:形态接近兜虫,外骨骼为全黑,胸角尖端布有绿色花纹。背鞘下无翅,嵌有眼球一颗。附肢不规律生长分布,缝线垂于腹部下,兼有感知作用。 健康状态:全长共37cm,重102g。状态良好,生理活动不受影响。
实验记录